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始末
2003年,美国全然不顾全球的反战声浪,对伊拉克宣战。这场美国引导的反“萨达姆政权”的侵略战,再次点燃了中东的火药桶。而此时的东方,静谧祥和,中国新一届领导上任,逐渐进入韬光养晦,高速生长的佳境。
那一年,国土资源部已经从矿产资源部重组五年,此后逐渐成为统领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的大部。水利部还是1988年后的水利部。
那一年,生态环境部还只是正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那一年,国土资源部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地下水领域的专业报告,极具深度。这就是《全国地下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报告》。该报告无疑将地下水作为资源属性的重要性展露无遗,也从侧面推动了后期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2004年,国土资源部委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并报送发改委。此事件可视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起点。
此后六年的经济发展逐渐突出,发改部门在地下水资源方面的关心少了也情有可原。发改委于2010年开始审批该建议书,并印发了审批通知。但凡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准规范,工程项目都会慎之又慎的开展,如同地下水修复导则。此后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联合开展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地下水的资源属性一直被水利部掌管,但是国土部门丰富的地质背景和地下水资料,让二者能坐在桌前一同报送。
2014年7月22日,发改委正式印发《关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此事件让整个项目进入快车道。直到2015年6月8日,发改委直接通过了项目初设阶段的经费概算。
钱有了保障,什么都好说了。2015年6月,项目实际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此后,各省份领任务,钻探打井建站点。
直至2019年1月,新华社报道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2018年全面完成。这一工程建成的国家级地下水专业监测站点全部安装一体化自动监测设备,实现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人类活动经济区地下水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数据接收,与水利部门地下水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通过基于北斗传输的自动监测站点建设,解决了无信号网络覆盖或信号较弱地区的监测数据传输问题。
约一年后,2019年12月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召开了竣工验收会,地下水专业众院士集结,项目由14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验收,袁道先、王浩、王光谦、武强、倪晋仁、吴丰昌和新晋院士—王焰新出席。新闻联播对此15秒播报。
2020年1月2日,人民日报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收官》为题报道该事件,确凿水利部门的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工作已经完成。
项目完美收官,其整体建设规模如何呢?
1
建设规模如何?
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开始于20 世纪50 代初,大致经过了起步、发展和探索三个阶段。在20 世纪50 至60 年代的起步阶段,水利、地质部门先后在部分区域开始了主要为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生活供水服务的地下水监测工作。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是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积极探索的阶段。通过5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水利、国土等部门初步形成了国家(流域) 、省( 区、市) 、地(市)各级地下水监测管理体系、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水利部门地下水监测主要在北方17 省(区、市)开展。
项目建设初期,对外统一口径是20401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其中国土10103个,水利10298个),投资20 多亿元,覆盖31 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控制国土面积的1/3。涉及七大流域,16个水文地质单元的重点地下水监测区。当然,两万多口井是依据已有监测井计算的,项目计划新建监测井14834口(总进尺约为1229km),其中国土新建井7197口。
而在2019年12月29日的验收会后,最终人民日报给出的数据:总投资22亿元,共建成20469个监测站点,由自然资源部和水利部共同建设。自然资源部完成10171个监测站点,水利部完成10298个。从开始的设计规模和最后完成情况看,经费控制较好,国土多完成了68个监测站点的建设。
监测站点的建设不仅仅是打井这么简单。这么多的数据,需要一个数据中心整体管理调用,甚至需要专业人员开展长期维护。
两个部委深谋远虑:在石景山圈地建监测中心!
据官方口径:国家地下水监测中心是指导全国地下水监测工作,收集储存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监测资料,发布地下水信息的专业公益性部门。国家地下水监测中心生产业务用房采用直接购置写字楼的方式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中心。
该中心位于石景山区点石商务公园49号4#楼,2层207-209室、12-14层,共3377.26 M2。于2016年8月交房验收,大楼用途为商业写字楼。装修改造中标单位为北京城建亚泰集团有限公司。这栋楼为地下水监测工程起的作用和功劳,我们拭目以待。
22亿,分别花在监测中心大楼建设和站点建设,合情合理。
2
建设了,谁来管?
按初期方案,国家地下水监测中心由水利部水文局和地质环境监测院共建,水利部水文局后期在三定中,改名为“水利部信息中心”,目前水利部的地下水监测工作主要由该中心管理,并定期逐月发布《地下水动态月报》,该月报由水利部水文司牵头,主要汇总了我国主要平原区(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上分布的两千余口地下水监测站的水位变化情况。其数据和图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国土部分的监测站点从项目设立初期至收官均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实施和管理,监测院李文鹏教授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在整个中国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通过对地下水监测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开展地下水模型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建立不同地区、不同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模拟模型,进行地下水水情预测预报,并负责编制出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年鉴》和《全国地质环境公报》。
关于项目不同阶段的进展,在地质环境监测院的网页有详细的介绍,DE不再赘述。地调局开发的地质云平台中,有个“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服务网(http://pu.jcgc.cigem.cn/)”,目前正在试运行,框架已搭建,还没有数据,期待后期的数据集合和公开。
收官的监测工程,具有哪些行业特色呢?
3
地下水监测工程哪些特色?
一是首次构建了国家级地下水三维自动化监测网,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本单位,采用点、骨干剖面(线)的形式对地下水动态进行区域控制性监测,监测层位明确,在人口密集区、国家重大工程区、地下水超采区、地面沉降区进行重点监测,实现了对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和岩溶含水层地下水水位、水质的有效监测,大幅提高了我国区域性地下水专业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运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和北斗通信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研发了集地下水水位水温和大气压监测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数据整编、综合分析及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建设完成国家信息中心与省级节点及数据灾备节点之间的专线网络,实现了国家级和省、市等多级地下水监测网的联动管理和数据信息共享服务。据悉,北斗卫星通信技术2018年起应用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目前使用这一技术的地下水监测站点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省份边远地区。
三是建设完成地下水水质测试与质量控制实验室,可分析无机、有机化学指标100余项,满足国家地下水监测网水质测试和质量控制的需求。改建完成的河南郑州地下水均衡试验场、新疆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及秦皇岛海平面综合监测站,将为我国地下水科学和气候变化等综合研究提供科学观测平台和基础数据。
四是编制了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网优化、监测井建设材料和工艺等13项地下水监测标准体系,有效带动了省-市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并将为后续水资源和生态环保监测网的建设提供依据。北京、内蒙古、河南等10个省级监测井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19亿元,建设完成2389个省级监测井。
五是通过工程实施形成了10171个监测站点建设全过程的水文地质勘探成果资料,全面更新了整个监测区的水文地质参数系列,大幅提升了监测区水文地质认识。
4
国家地下水监测网何去何从?
从2004年报送的工程建议书,到2019年工程正式收官,历时15年整。根据报道,监测站点可分析无机、有机化学指标100余项,满足国家地下水监测网水质测试和质量控制的需求。
在2018年,部委机构调整后,生态环境部统一负责全国包括地下水水质在内的生态环境监测职责,将协调有关部门结合地下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需求,进一步优化地下水监测点位布局,构建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按照统一的监测和评价技术规范,统一组织开展全国地下水水质监测,统一发布信息,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可靠支撑。
然而,机构改革一年后,目前地下水监测依旧处于三家共管的状态。
水利部门侧重于地下水资源量(水位)的监测,自然资源部门侧重于区域大范围的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监测,而生态环境部门则关心点状污染源周边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自然资源部和水利部一起做出来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历时15年,实现了数据共享,未来生态环境部门何时能参与进去并获取这些数据还是未知,从地下水污染防治角度合理利用这些数据,可能还是需要时间慢慢磨合。
中国地下水利用有千年,短短15年构建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是信息化社会对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高度凝结。
数据是国家的,是为了造福百姓的,我们期待海量的地下水大数据运用到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其最大效力。
参考资料: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http://www.cigem.cgs.gov.cn/
[2] 水利部信息中心:http://www.hydroinfo.gov.cn/
[3] 范宏喜. 开启地下水监测新纪元——聚焦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5(2):161-162.
END
达西环境
邮箱:darcyenv@yeah.net
办公微信:Darcy_Env
做地下水环境的医生